咸丰本地招聘司机,咸丰本地招聘司机信息
超载45.9吨!咸丰一大货车被罚1000元扣6分, 你怎么看?
超载,超限这一切责任都应该由当初提出货运车辆首付的政策负责,全款买货车全民有几人能经营?汽车制造业也有责任,追求卓越的结实耐用都是为超载设计,既然,治理超载那就从汽车制造业开始治理,超过载重量修理费成本就是天价,中国人才很多很多,不要天天拿驾驶员说事
又是一年戊戌年,戊戌变法120周年,你怎么看待戊戌变法?
回答者:赵培文,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
戊戌变法又称为戊戌维新,因1898年为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,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。之所以会出现戊戌变法,一是当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,民族危机日益严重,大有亡国亡种的趋势:二是随着洋务运动等活动的开战,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已开始觉醒;三是甲午战争的爆发,此为戊戌变法发生的直接导火索,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,在面对曾经属国日本的挑衅下,大清国惨败,维新变法呼声由此掀起。
康有为
康有为(1858-1927年)广东南海人。原名祖始,字广夏,号长素,又号更生。其初受业于名儒朱次琦,通晓经史,颇好陆王心学,早年曾在香港游学,因而与只知孔儒的读书人不一样,对于学习西方并不持***态度,早在1888年康有为就第一次上书光绪帝,提出只有对政治体系改良才能富国制夷,随着甲午战争清廷的战败,1895年5月2日,以康有为为首的一千三百多举人,***,即公车上书,要求拒签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,随后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,提出富国、练兵、养民、教士等主张,由此变法派进入光绪帝眼中,1895年8月,康有为联合陈炽、文廷式在北京组建强学会以及创办《中外纪闻》,在各地鼓吹变法维新,一时间变法之声响彻各省。18***年,德国强占胶州湾,康有为又上书光绪帝,言之列强“瓜分豆剖,渐露机牙”,随后光绪帝召见其入宫,详谈其变法主张,借此机会康有为对荣禄等人的保守大肆驳斥,其维新变法之思想正和光绪帝意,1898年1月,康有为***上疏“统筹全局”,详细提出了其变法该张,一为“大誓群臣以定国是”、二为“立对策所以征贤才”、三为“开制度局而定宪法”,在三大主张下,对清廷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都提出了改革计划。
光绪帝
由于维新变法派的主张颇和光绪帝的心意,因而于6月11日下诏“明定国是”,毅然宣布变法。从6月11日至9月21日慈禧发动***,持续一百零三天,百日维新因而得名,在一百零三天的时间内,维新变法派在经济上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,鼓励私人开办实业,修筑铁路、开办矿山等;文化上提出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,要求废八股,开办京师大学堂,兴办西学,鼓励留学;政治上提出裁销冗官,精简官方机构;军事上提出裁减旧军等。
戊戌六君子
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变法派在以“变”为改革核心,提出了“能变则全,变则亡”,在变为中央思想下,虽在顽固派的干涉下改革失败,但其变法思想与改革措施,在当时愚昧不堪的中国起到了传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作用,维新派虽失败,但却激化了国民的觉醒,间接的成为了清朝的掘墓人。
参考资料:
[1]谢放.制度创新与中国现代化——从戊戌变法、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[J].中华文化论坛,2002(01):56-61.
[2]周积明.变革的新工具─—略说戊戌时期的学堂、学会、报纸[J].湖北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1996(02):1-5.
[3]闵杰.戊戌学会考[J].近代史研究,1995(03):39-76.
[4]刘大年.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[J].近代史研究,1982(04):133-163.
[5]陈半思:《戊戌变法》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(搜索季我努学社)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(名称季我努学社,搜索jiwonu)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,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,代表作为《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》(全30卷)、《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》(第一辑5卷,第二辑已出1卷)。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。
戊戌变法是必然失败,因为满***正统治者是守旧派。光绪帝没有真正的实权,是一个傀儡皇帝。政治上受制慈禧太后为首守旧派打压,自身条件不足于管理全国大事。又没有地方朝廷大员的拥护,统治阶级不是同心真正想改变国家体制图生图强。
光绪帝没有看清自己处在什么样环境下,想要靠改革整救清廷。变法伤害守旧派利益,所以很快的就被慈禧太后发动***直接舍弃变法的所有的措施,光绪帝从此被软禁瀛台到死。
120年前的今天,戊戌变法发生的日子,也就是说今天是戊戌变法120周年发生的纪念日,而且正好十个甲子,今年也是新一年的戊戌年。虽然103天之后,戊戌变法失败了,但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,晚清的末期,民国黎明前的曙光,它将东方沉睡的雄狮敲醒,也敲响了大清朝,乃至两千年封建帝制灭亡的前哨钟声。
康有为,***作为戊戌变法的发起人与领导者,两人选择了一种变革的方式来企图改变当时社会的状况,而且也确实在当时发动了君主的支持,但无奈***的历史节口,还有许多未知的因素于其中,慈禧的阻拦,以及袁世凯悬案,最终让这场变法走向失败。但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意义依旧长久影响着中国历史,其中也出了很多人杰,对后世的精神追求,与思想追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同时,戊戌变法给后代历史留下了戊戌六君子的威勇之名,“我自横刀向天笑”是何等的男儿家国气概,是近现代中国不多见的男子汉的气概。
关于戊戌变法,推荐茅海建的《戊戌变法史事考》,这本书把戊戌变法那段历史转折点中的纷繁线索理了出来,而且情节吸引人,兼具历史依据与情节。
还可以去看田沁鑫导演的《北京法源寺》(根据李敖的同名***改编),戊戌六君子,乃至袁世凯的抉择,都可以让你在戏剧的场中感受到历史感,大历史现场,人是如何选择的?以及人的选择又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?
李鸿章和李鸿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?
李鸿章和李鸿藻都是晚清名臣和重臣,两人年龄只差三岁,咋一看他俩的名字,很多人会误以为他们是兄弟之类的,事实上此二人没有半点血缘关系,而且他们两人的从政经历和政治立场也是迥然不同的。李鸿章是主和派的,李鸿藻是主战派的,这才导致他俩在中法战争、中日甲午战争等一些大事上政见不同,李鸿藻甚至一度因战争问题激烈弹劾李鸿章,两人确实闹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。
李鸿章和李鸿藻都是进士出身,不同的是李鸿章中进士后只在翰林院了几年就回乡办团练,此后靠镇压太平天国的军功一路做到巡抚、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,长期在地方担任军政大员。清流派领袖李鸿藻的从政经历与李鸿章的很不一样,李鸿藻中进士后除了前几年在山西、河南担任过教育类官员,其余时间几乎都是当京官。李鸿藻是著名的儒臣,被咸丰皇帝选为太子侍读,即后来的同治皇帝的帝师,因此他颇受慈禧的信任。李鸿藻此后也担任过都察院的左都御史、兵部尚书以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,始终都是京官。
慈禧太后曾多次提出要重修圆明园,但身为御史的李鸿藻以当时国力衰微,不应当再劳民伤财等为由多次劝阻重修圆明园,最终慈禧等人打消了重修圆明园的念头,应该说李鸿藻当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。另有一次,河北地区出现大灾,有不少百姓因此饿死,李鸿藻和张之洞等人积极呼吁朝臣赈灾,并以身作则捐出几百两白银,以救济灾区。李鸿藻死后谥“文正”,入祀贤良祠,是清代为数不多的有“文正”谥号的大臣,可见清廷对他的认可度是很高的。
李鸿章和李鸿藻闹的比较凶的主要有这几个***:
1.1879年崇厚作为清廷代表竟与俄国修订了不理智的《里瓦几亚条约》,引起举国声讨,但李鸿章却以“契约精神”为理,认为既然已经签订了就应该好好执行,而不是单方面毁约。李鸿章此举不仅没得到朝中支持,更是引起了李鸿藻、左宗棠等人的强烈不满。也有说该条约的签订与李鸿章有关,这点大家来说说。
2.1883年,法国侵扰清朝属国越南,以此挑起中法战争,作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了给清***争取“安定”的环境而主和,此举遭到李鸿藻的强烈弹劾,但最终因慈禧在这件事上支持李鸿章的缘故,李鸿藻被贬为内阁学士。当然就这个事而言,李鸿章当时的做法也未必是不明智的,这点期待大家各抒己见。
3.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立场上李鸿章是主和的,而李鸿藻则是再三主战,即便在清廷与日本签订《马关条约》后,李鸿藻仍然坚持应当再战而不应该签约。
崇厚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51chaozhi.com/post/6046.html